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

客家原鄉建築

原鄉建築形式
居住在南部的客家人(六龜、美濃、甲仙、屏東)大多講「四縣」客家話。「四縣」即是祖先來自廣東的興寧、平遠、五華、蕉嶺等地區以及梅州。大陸原鄉的客家建築則是最典型的「圍龍式」建築。
圍龍屋最早出現於唐宋時代,但是盛行是在明清。客家人在丘陵地上建造圍龍屋。圍龍屋就像是一棟巨大的堡壘。裡面不僅僅有居住的功能,連飼養牲畜、水井的功能一應俱全。

圍龍屋分上堂、中堂、下堂,上堂放置祖先的牌位,中堂為起居空間,下堂則是圈養家畜的地方。

圍龍屋基本形多為是圓的,其功能不但有防禦的作用,跟風水也有相當的關係。但是隨著客家人來到台灣,地理環境不相同,所以改變了一些建築的方式,但是客家人還是帶著跟家鄉的家神祖先信仰,確立「宗祠」、「公廳」等客家建築類型。不論是在大陸的原鄉圍龍屋還是到了台灣的夥房,材料的使用都是因地制宜,都以在地資源為優先考量。原鄉的圍龍屋也和現在台灣的夥房顏色大不相同,主要是因為夥房多少受到了一點閩南文化的影響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