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的夥房,代表了「家族」,即是客家人的居住空間。
客家人自康熙年間開始大量移民,多來自粵東嘉應州、惠州、潮州等地,他們分布在台灣南北兩區。
北部的建築形式多類似閩南的建築。南部地區則不同,像是六堆地區的夥房,則大多是為雙堂屋式的四合院,隨著物質充裕,則在兩側擴建。但,美濃的夥房形式,則多唯一堂式的合院,較為六堆的夥房形式簡易。

在建築的顏色上,吸收了閩南的「紅磚紅瓦」,和原鄉的「白牆烏瓦」有截然不同的樣貌。
客家建築在構成上,除了風水上的意涵還代表了許多涵義。
像是希望家族人丁興旺的「化胎」,「化胎」即是在正身後方的一片空地,化胎是不可讓人任意破壞,所以常會用圍牆或是樹木隔離,但是日後人口開始增加,便會圍繞化胎而居,便成為半圍龍式的圍龍屋。除了「化胎」,夥房正前方的「半月池」實際作用來蓄水防旱、養魚、灌溉、調節溫度等等。也具有隱喻家庭圓滿的意思,與後方的化胎合在一起,便有個圓滿的圓形。屋外的「禾埕」則是讓全家人公共活動的場所,平日用來曬稻穀,節日則是用來舞龍舞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